海關總署7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,6月我國進口鐵礦砂及其精礦7517.9萬噸,較上月減少857.4萬噸,同比下降9.7%,進口量跌至2016年2月來最低。
自年初以來,鐵礦石價格上漲已經接近一倍,大幅削減了鋼鐵廠的利潤,并可能繼續(xù)推高PPI,根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從環(huán)比看,黑色金屬礦采選業(yè)價格上漲3.7%,漲幅比上月增加1.5%;同比則上漲了18.5%。此外,上半年近5億噸的鐵礦石進口量,由于價格不斷上漲,在我國外貿進口總額中的比重越來越大,消耗了更多外匯。
今年鐵礦石漲價幅度如此之大,是諸多因素“碰頭”的結果。長期以來,中國需求是決定鐵礦石價格的重要因素,因為中國粗鋼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左右。2013年開始,中國開始整頓產能過剩行業(yè),鐵礦石陷入低迷,2016年啟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限制了產能,這些都對鐵礦石價格產生了抑制。
今年以來,由于基建補短板、房地產投資等回暖,國內鋼鐵需求出現增長,進而刺激了生產,1-5月份全國生鐵、粗鋼和鋼材產量同比分別增長8.9%、10.2%、11.2%。因此,來自中國的需求增長成為鐵礦石價格上漲的重要推動力。
但是,中國的需求僅僅是溫和持續(xù)的上漲,并不足以支撐鐵礦石價格在半年多時間里暴漲近一倍。湊巧的是,在中國需求增長的同時,巴西淡水河谷鐵礦產區(qū)出現潰壩,導致大面積礦區(qū)關停,同時澳大利亞兩大礦山必和必拓和力拓受到颶風影響減少發(fā)貨,世界主要三大鐵礦石出口礦山在同一時間減少發(fā)貨量在5000萬噸,從而導致了全球鐵礦石供應緊張。
發(fā)貨量的減少,庫存不足以及需求的增長,形成了一個供需緊張的局面。在這個鏈條當中,供給只是因意外因素短暫受到影響,并非產能大幅削減,但是,供需緊張為期貨投資者做多提供了一個窗口,也就是利用供給的不確定性以及需求端庫存不足、現貨奇缺產生的緊張感,進行投機性強的市場操作,助推了市場價格進一步上漲。
由于市場存在供需緊張的客觀事實與市場基礎,推動鐵礦石期貨不斷上漲,導致空頭不斷被迫平倉,平空盤又推動價格上漲,在沒有利空因素以及市場上漲邏輯不變的背景下,最終會出現“空頭消失”,多頭只能繼續(xù)做多。目前的現狀是,雖然中國政府極為重視鐵礦石價格問題,但拐點還未出現,期貨價格依然在死扛。也就是說,鐵礦石價格上漲幅度中的很大一部分,是投機者制造的泡沫。
鐵礦石企業(yè)為了在多年未遇的“漲價潮”中延長獲益的時間,可能在發(fā)貨方面形成某種默契,因為中國鐵礦石庫存一直在減少,已降至約1.15億噸,僅能滿足中國鋼鐵企業(yè)三周多時間的需求。因此,中國鋼鐵企業(yè)面臨一些挑戰(zhàn),2018年鋼鐵企業(yè)的銷售利潤率高達6.93%,今年一季度就降到3.5%,而現在則近乎于零,就是因為鐵礦石價格增長過快侵蝕了所有利潤。如果鋼鐵企業(yè)開始大范圍漲價,則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通脹壓力,從而對貨幣政策產生制約。在全球貨幣政策趨向寬松的背景下,通脹水平上漲可能令中國處于不利位置。
中國占據全球鐵礦石近一半的消費量,但議價能力需要提升。這個問題早在十年前就存在,2013年,中國推出鐵礦石期貨,希望能夠有一個真實透明且不被壟斷的定價機制。
現在看來,這些努力面臨挑戰(zhàn)。以日本為例,全日本的鋼鐵企業(yè)在原材料進口方面一致對外。中國也需考慮借鑒這種機制。據悉,最近中國主要鋼鐵企業(yè)組成了 “進口鐵礦石工作小組”,研究鐵礦石供給保障、進口鐵礦石定價機制等問題。其效果仍待觀察。另外,國內鐵礦石期貨被一些資本投機操作的情況也需得到改變。在庫存不足以及期貨市場的雙重影響下,中國鋼鐵企業(yè)面臨挑戰(zhàn)。
近日,中國政府收緊了地產企業(yè)信托發(fā)行,控制規(guī)模,同時也對地產企業(yè)境外發(fā)債進行了限制,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產投資,減少鋼鐵需求。但是,從長遠看,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,讓中國企業(yè)在鐵礦石定價權中發(fā)揮作為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的影響力,維護自己的利益。
(信息來源:21經濟網)